在咸宁这座森林小城,人们都是十分朴实的,让你觉得非常的亲切,这里有一种特别的美食,有的人连看都不想看,而有的人又觉得它十分味道独特。
作为当地人的我是非常喜欢的,就是咸宁的锅巴粥,接下来就让我们去了解下吧!
旧时农家柴火煮饭,剩下的锅巴也舍不得浪费,添上几铲子米汤,便成了人间美味。“美食无贵贱,大多苦出身。”这话来形容锅巴粥最恰当了。
咸宁有句俗话说:“吃饭的人硬,吃粥的人软。”要是人萎靡不振提不上精气神,肯定会被调侃说“喝粥长大的吧”。说不准这话有道理,因为我自己就是那“软”人,没几两力气。
幼时回咸安乡下,不过30多分钟路程,正好是做一顿饭的功夫。离家老远就闻到了锅巴的喷香。一进门,舅妈消瘦的身躯果然猫在灶膛前拨弄着柴火,额头上沁出了一层汗。
大铁锅正滋滋炸响,灶台上预备了一盆刚舀上来的热气腾腾的开水。“站远些,别被柴火熏了衣裳。”舅妈一见我们就笑眯了眼。
锅巴粥熬的好不好,先要过烧饭这一关。乡下都是用铁锅烧饭,那铁锅特大,一般是灶上两口铁锅并列,一口烧饭一口炒菜,职责分明毫不马虎。熬锅巴粥一定要配米汤,不上满足够的水是不行的。
待水烧开后,舅妈将洗净的米倒进锅里,在这期间不能盖上锅盖,还得用饭铲时不时搅动,以免粘锅。
待到米粒胀到七成熟,这时就要注意退灶火了,弄不好就极易烧糊。舅妈不停搅动竹筛子,将饭和米汤分开,将锅洗净待用。
最后将饭倒进锅里,堆成平平小丘状,沿着四周浇上一圈细细的清水,在饭中央用筷子捅几个气眼儿,这时方可盖上锅盖。架上两根松柴,就着灶膛余火慢慢细烧。
饭烧好盛到各人碗中以后,此时方将米汤全部倾进锅里,和锅巴搅和,再盖上锅盖,然后任它慢慢熬去。要不了许久,你就可以享用到那热呼呼、香喷喷的锅巴粥了。
每次看到锅内脂稠玉浓,伴着气泡上下翻飞的画面,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安慰感,就像喜欢品茶的人一样。不一会儿,香气一点点浓郁起来,伴着袅袅的粥香。
我端着老旧的搪瓷碗,将红烧肉拌到锅巴粥里,再加点儿青菜叶子,咕噜咕噜滚到肚子里,格外的香软浓糯。
如果你去一户人家,这家人把自家做的锅巴粥端上来,才叫把你当做自己人,要是你在咸宁别忘了还有这碗锅巴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