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是茶圣陆羽的故里,历史文化悠久。渔鼓便是流传在这一地区的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的表演。如今渔鼓已经上榜国家非遗。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天门渔鼓榜上有名。
据悉,这是继2014年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后,时隔7年再次公布。该名录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九大类,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140项。
天门渔鼓是以天沔方言演唱和说白,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唱腔来源于道教音乐和江汉平原的民歌小调,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曲牌体系。常用的唱腔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等。天门渔鼓在2009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至此,天门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至3项,分别是天门糖塑、天门民歌、天门渔鼓。
渔鼓主要分布于湖北天门、沔阳、武汉、宜昌,湖南的祁东,安徽界首、太和、颍上、临泉、阜阳、亳州、涡阳、利辛、蒙城以及河南省的沈丘、项城、周口、太康、郸城等地。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歌》(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
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
简板用竹片制作,长45—65厘米,宽1.7—2厘米,一端向外弯曲,两根为一副。演奏时用左手夹击发音。与渔鼓一起为“渔鼓”、“道情”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