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的通知公布,大力发展科技小院,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这就是科技小院的意义,未来科技小院的模式也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个顶尖教授团队,于2009年创建的一种模式。科技小院有一些独特之处,显著区别于其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介绍,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单位把研究生长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通知》指出,这种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可辐射带动全国涉农高校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在工作程序方面,《通知》明确,在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培养单位自愿申请、相关部门联合推荐,以及专家咨询意见的基础上,三部门将联合公布一批支持建设的科技小院名单。
申请单位应具有农业专业学位授权点;每个申请单位须建设5个以上科技小院(含已有和拟建设);每个科技小院须有1位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担任首席专家;每个科技小院至少有2名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每年入驻时间不少于120天;每个科技小院须有一个依托合作单位,如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等;每个科技小院须聚焦县域内的一个主要农产品产业,研究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等。
据悉,全国已有30余所涉农高校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了20多个省(区、市)。
第一,研究生常驻
研究生(通常是专业硕士生)入学后,先在校内学习半年;然后到科技小院里常驻两年;再回学校,用半年时间写论文答辩毕业。科技小院通常设在村里,或者龙头企业的基地里。之所以叫“科技小院”,是因为这种模式创建之初,师生们的食宿和工作的落脚点都在村里的农家小院中。常驻就是“长住”——在北方一般住半年左右,在南方则要住10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每个学生都写日志,记录每天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常驻是科技小院最重要的特色。其他方式的农业技术推广,通常是专家不定期去指导培训一下,而不是常驻。科技小院则是通过研究生的常驻,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
第二,解决实际问题
老师事先并不指定题目,而是由学生到生产实际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真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有些实际问题,农民自己没有发现,而是被师生们发现并提出来,拿出解决方案。
第三,覆盖生产全过程
每个科技小院都聚焦一种作物,覆盖整个生长过程。这正是农民所需要的,因为通过全套技术方案解决好各个环节的问题,农民才能最后获得好的收成,获得更多收入。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比传统的单一专业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第四,工作可持续
每个科技小院通常有几个学生同时入住,有老生也有新生。老生畢业走了,又有新生进来,使得科技小院的工作有了连续性和可持续性,这也可以使得研究工作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