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白沙洲是可以上去玩的,很多人开着车子上去烧烤、露营、举办篝火晚会。然后有些人就想起来武汉除了白沙洲还有一个地方叫做鹦鹉洲,那鹦鹉洲能不能上去玩呢?很遗憾的告诉你,并不能,因为鹦鹉洲已经消失沉没在长江里了,现在只留下一个地名。
原在武汉市武昌城外江中。相传由东汉末年弥衡在黄祖的长子黄射大会宾客时,即席挥笔写就一篇“锵锵戛金玉,句句欲飞鸣”的《鹦鹉赋》而得名。后弥衡被黄祖杀害,亦葬于洲上。历代不少名人,“藏船鹦鹉之洲”纵观大江景色,留下了很多诗篇,唐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李白“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孟浩然“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更是传颂一时的佳句。但此洲在明末逐渐沉没。现在汉阳拦江堤外的鹦鹉洲,系清乾隆年间(1736-1795)新淤的一洲,曾名“补课洲”,嘉庆间(1796一182O)将补课洲改名鹦鹉洲,并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了弥衡墓。墓为石建,方形,额题“汉处士弥衡墓”,甚为古朴别致。
1358年前后,鹦鹉洲经常“水滞沙聚,港口日淤,商舟遂转至汉阳”。1642年,明将左良玉用大船装铁石沉入汉阳的沌口一带,致使江流发生变化。古鹦鹉洲就这样在江流的年年冲刷下完全沉没江底了。然而,作为自然的回馈,雍正、乾隆年间,沌口与古鹦鹉洲之间又逐渐淤起了一个新沙洲。地近汉阳,也就是现在的鹦鹉洲。
新鹦鹉洲起初只是一块泥沙淤积的小水洲。有好事者联想到一千多年前的祢衡,便在洲上重建祢衡墓,方石墓碑,上书“汉处士祢衡墓”。让人欣慰的是,这座仿墓一直保留到三百年后的文革前期;让人扼腕的是,它终究没能逃过文革的大劫。关于新鹦鹉洲的来历,同样有一个传说。据说新洲淤积之初,有人在州上发现了碧姬的尸体,而那只鹦鹉已经变成了一块碧绿的翡翠石。地方官急忙将翡翠石献给乾隆皇帝,于是乾隆帝将这块沙洲赐名“鹦鹉洲”。鹦鹉洲失而复得,依然是文人雅士门凭吊怀古的好去处。可惜到了当代,古物不在,古风不再。清朝诗人沈德潜《鹦鹉洲吊祢处士》诗中有“只今后代经过者,烟水茫茫酹一杯”句,一种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鹦鹉洲作为长江沿岸的一座水洲,它的命运自然与黄金水道的兴衰紧密相连。五十年代以后,内流航运逐渐黯淡下来,鹦鹉洲也日益褪去了它的荣华。民国初年五府十八帮的峥嵘历史也只能回响在耄耋老人的口中——每年六月初六“杨泗会”,鹦鹉洲的帮会拜祭水神“杨泗菩萨”,大办宴席供一帮老少团聚。七月初七“盂兰会”,各帮会馆搭台办庙会,遍请江城戏班名角说善书。同时为抢庙会风头互不相让,帮会间时有磨擦。九省通衢之地广开商埠,物流汪洋,码头江湖文化浸泡着鹦鹉洲,也使它成为了长江流域乃至中原地区最大的竹木集散地。斗转星移,大江潮起潮落,遂成沧桑变故。
当古鹦鹉洲出土碳化树的消息传出时,新鹦鹉洲上那一片古香古色的老式民居尽已粉碎在挖掘机下。鹦鹉洲大桥汉阳端的桥墩砸在了古街上,瓜堤古镇将被彻底拆除,大桥一侧,是新长江地产四期工程的建筑地块。不假时日,一座新兴的住宅小区将耸立在鹦鹉洲上。曾经的条条老街早已不知去向,孤立立的是几排空空如也的老宅。“上安化帮和上宝帮至两湖会馆,叫‘崇善街’;两湖会馆至辰帮(陈正泰木行地),叫‘两湖正街’;辰帮至曹家帮,叫‘上瓜堤’;曹家帮至下宝帮,叫‘下瓜堤’;下宝帮至腰路堤,叫‘杨泗街’;腰路堤至洲尾,叫‘潜龙街’”。关于鹦鹉洲老街的资料可以轻易查到,暗示着曾经这里的繁华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