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多少名可以上浙江大学?近日,浙江大学刚好发布了填报建议,省内分数在658分以上的考生可以来了解下。如果不知道选哪个专业,希望下文能给你提供帮助。
658分左右鼓励填报浙江大学代码涉农涉海专业;
665分左右鼓励填报浙江大学医学院代码专业和浙江大学代码普通专业。
由于上一段线的考生数大于本科招生计划数,所以一段线并不是本科线。同时,各院校专业选考范围不同,考生选考和报考情况不同,一段线上考生录取在本科的机会也不同。二段线也不等于专科线,上线考生不一定全部能录取。特殊类型招生控制线用于强基计划、军校等提前录取或特殊类型招生,不同于原高考的一本线。
无论是一段线上或二段线上考生,都需注意结合自己的选考情况和位次理性选报志愿,并保持合理的心理预期。尤其是一段线划线比例大,考生志愿填报需保持更大“梯度”。
从就业出发选择专业似乎理所当然——上大学不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吗?专业对口难道不是找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吗?所以,“就业比专业重要,专业比大学重要”“千万别学纯文科”之类言论大行其道,背后的逻辑只有一个:不好就业,所以别学。
实际上,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错误的根源在于,持此论者对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劳动力市场不够了解。“专业”这个术语,是苏联高等教育体系和计划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产物。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的专业的确是和职业、就业高度结合在一起的:专业对应着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职业,甚至是具体岗位,即所谓“专业对口”。自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全面引进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以来,这个定位就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专业的基本出发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对应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做不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更不可能做到。因为技术进步和社会变化太快了,学生不可能在大学里学完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也不一定一生中只从事一种工作。更重要的是,大量研究发现,人们的工作能力主要是在工作中磨炼形成的。
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尤其是基础学科。比如数学专业,据统计,最后从事纯数学工作的人不到10%。因为这一类专业,本来就不是为“谋生”而设立的。但它们对于人类的存在,对于个人的精神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擦亮了我们的眼睛,教会我们如何去学习,去独立思考,去发现,去创造,去爱,去找到并发展真实的自我。
在超级智能时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可以按照人的意志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实际上,人工智能的生成式学习路线就是专业教育路线,但它的学习效率比人类高出太多。今天填报志愿的考生,必须考虑超级智能的影响。因为大量现在看上去“很香”的工作,很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应当看到,上大学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凭借大学文凭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和收入,当然值得尊重和追求。但是,选大学和专业不能仅仅从就业出发,否则会吃短视的大亏。更准确地理解“大学是什么、专业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