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证明有什么用,离职证明怎么开才好,关于离职证明公司给开吗,公司不开怎么办,关于这点,不少市民询问,以下是全文。
一、求职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求职者提供上一份工作的离职证明,从而来求证员工的上一份工作是否真实,同时也是为了确定求职者和上一家公司不存在劳务关系或者是劳务纠纷的证明。
二、办理档案转移
在离职的时候,办理个人档案转移,需要到人才交流中心存放个人档案,这时就需要提供离职证明才能够发调档函,正规的档案管理,都必须凭借存档单位出具的调档函才会寄出个人档案,如果没有离职证明的话,办理起来就会非常被动。
三、社保关系转移
去社保局办理社保关系缴费主体的变更,或者是转为灵活就业人员缴费,都要用到离职证明。
四、办理失业登记
如果属于非本人意愿离职的,缴纳失业保险一年以上的离职者,在办理失业登记,领取失业救济时,必须要用到离职证明。
首先, 离职证明必须载有法律法规定规定的必备内容。
其次, 有必要时载明离职原因或离职性质。
关于员工的离职原因和离职性质,法律法规没有硬性规定为必备内容,但离职证明上的离职原因是人社部门判断员工是否可以获得失业保险金的依据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 用人单位不能随意填写劳动者的离职原因,特别是劳动者严重违规等行为。
再次, 建议载明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的签订情况。
根据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
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对于签订了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的员工,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在离职证明中注明,以便下家单位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规避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
最后, 一式两份, 公司留存的那份, 需要让员工本人签收。
一、离职原因越少越好
离职原因能写“个人原因”尽量不写其他原因。尤其是不能写如下的原因(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
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采用欺诈的方式骗取员工入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另外,还不能有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情形。
下列离职事由,也是要注意的:
写经单位提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要给经济补偿金的);
写经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没写明哪方提出,单位的风险可不小);
二、已结清的权利越多越好
能将“国家法定节假日加班费、周末加班费、平时加班费、年休假未休加班费、高温津贴、工资、绩效工资、提成、奖金” 等已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赔偿、五险一金、经济补偿”等无争议情形声明的,就一定要一个都不能少,越多越好。
三、免责声明不能少
免责声明:本人再无任何未结清的权利、款项,本人不再通过任何途径或方式追究单位的任何责任。
这句话可以降低用工风险,不过也并非万能的。
四、写清楚离职时间
员工劳动关系的解除是形成权,作出了表示即生效。但员工什么时候离职,这点很重要(如果员工没有提前30天通知或试用期内没有提前3天通知,造成单位损失的,是需要赔偿的),所以辞职申请书/通知书中,要说明拟离职的日期。
05
Q1:员工不交接工作也必须为其开具离职证明吗?
事实上很多用人单位不出具离职证明是因为劳动者不配合办理离职交接手续。
那么,用人单位能否以这个理由进行抗辩?
《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
从上述法律规定看,出具离职证明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 劳动者是否交接并非用人单位出具离职证明的前提条件。
因此, 用人单位以劳动者未进行工作交接而拒开离职证明是不可以的,但可以在劳动者办结工作交接前拒付经济补偿金。
不出具离职证明如何赔偿?
如用人单位不依据法律规定给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可能会给劳动者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享受自主创业、再就业的优惠政策等造成阻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用人单位无法提出正当理由,拒绝出具离职证明,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劳动者有权索赔。
索赔的途径有以下三种方式:
与 用人单位协商一致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劳动者有权向 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协调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劳动者有权向当地的 劳动争议委员会提起赔偿之诉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
Q2:员工无法提供离职证明,但是能够提供其他资料,证明其已经与原单位劳动合同解除时如何处理?
对于那些确实无法提供离职证明的员工,可以参考如下方式减免法律风险。
(一)必要的背景调查
首先和员工进行沟通,了解其无法提供的原因,做好相应的背景调查。